时间: 2025-05-01 01:4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9:35
“火攻”字面意思是指使用火作为攻击手段,通常在军事或战术中使用,通过放火来破坏敌人的设施、装备或士气。
“火攻”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孙子兵法》等古代军事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在文学和口语中得到了扩展和变化。
在**文化中,“火攻”常常与智慧和策略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描述古代战争时。它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和战术的巧妙。
“火攻”给人以激烈、破坏性的联想,同时也象征着智慧和策略。它可能引发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本历史小说中读到关于火攻的描述,这让我对古代战争的残酷和策略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火攻”:
在赤壁的夜,火光映天际,
周瑜的计,火攻破敌阵。
智慧的火,燃烧在历史的长河,
留下了永恒的篇章。
想象一场古代战争中的火攻,可以联想到熊熊燃烧的火焰、战士的呐喊声和战鼓的轰鸣。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战术被称为“fire attack”或“flaming attack”,在历史上的战争中也有类似的战术应用,如特洛伊木马后的火攻。
“火攻”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军事学中有其特定的含义,也在文学和口语中有着丰富的应用。它体现了人类在战争中的智慧和策略,同时也提醒我们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攻】
(形声。从攴(pū),工声。本义:进攻,攻打)。
同本义(与“守”相对)。
【引证】
《说文》-攻,击也。 、 《左传·宣公二年》-攻灵公于桃园。 、 《战国策·秦策》-宽则两军相攻。 、 《左传·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 《墨子·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 《孙子·谋攻》-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 汉·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组词】
攻车、 攻钞、 攻围、 攻无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