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9:35
火把:火把是一种手持的照明工具,通常由一根木棒或竹棒的一端绑上易燃材料(如布料、纸张或树脂)制成,点燃后可以提供光亮和热量。
火把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火”和“把”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火焰和手持的工具。在古代,火把是主要的夜间照明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电灯逐渐取代了火把的地位。
在许多文化中,火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例如,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火炬传递象征着和平与团结。在**仪式中,火把常用于驱邪和祈福。
火把常让人联想到温暖、光明和希望。在黑暗中,火把的光芒给人以安慰和力量,象征着在困难时刻的指引和支持。
在户外露营时,我曾使用火把作为夜间照明工具,它不仅提供了光亮,还增加了营地的氛围感。
诗歌: 火把在夜的深渊中燃烧, 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心中的希望,如火焰般跳跃, 在黑暗中,我们不再孤独。
视觉:想象一群人手持火把,在夜幕下形成一条光明的路径,火光跳跃,照亮四周。 听觉:火把燃烧时发出的轻微噼啪声,以及人们行走时的脚步声,共同构成了一幅夜晚的交响曲。
在不同文化中,火把的象征意义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火把常与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联系在一起;而在东方文化中,火把可能更多地与传统节日和**仪式相关。
火把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具有实际的照明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火把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多重含义,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把】
柄。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
【引证】
《礼记·曲礼上》。注:“弣把中。”释文:“把,手执处也。”-左手承弣。 、 《文选·潘岳·射雉赋》-戾翳旋把。
【组词】
茶壶把儿;印把子
植物上支持着一个或多个叶片、花朵或果实的部分。
【引证】
《淮南子·缪称》-无把之枝。
【组词】
花把儿;梨把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