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2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24:48
“探汤手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手伸进滚烫的水中,结果手被烫烂。这个成语比喻冒险尝试或深入探究,结果遭受严重损害或失败。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其字面意思。在古代,人们常用“探汤”来形容尝试危险或不明智的行为,而“手烂”则是这种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语境中,强调冒险行为的负面结果。
在**传统文化中,谨慎和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是被推崇的价值观。因此,“探汤手烂”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三思而后行,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遭受损失。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警示和担忧。它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避免不必要的冒险。在联想上,人们可能会想到那些因为鲁莽而遭受不幸的故事或人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听到长辈用这个成语来告诫年轻人不要轻易尝试危险的活动,比如无保护的极限**。这让我意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安全总是第一位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探汤手烂,烈火中求, 一念之差,悔恨无穷。 谨慎行舟,风平浪静, 智慧之光,照亮前程。”
在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滚烫的水和被烫伤的手,形成一种痛苦和警示的画面。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警告的声音或长辈的谆谆教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urning one's fingers”(烧伤手指),用来形容因为冒险或不明智的行为而遭受损失。这个表达在意义上与“探汤手烂”相似,都强调了冒险行为的负面后果。
通过对“探汤手烂”这个成语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警示,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谨慎行事,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又尝煮水令沸,以金指环投汤中,然后以手探汤:其直者,手不烂,有罪者,入汤即焦。
1.
【探】
(形声。从手,罙(shēn)声。本义:摸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远取犹深取也。-探,远取之也。 、 《尔雅》。注:“摸取也。”-探,取也。 、 《铨言》。注:“捉筹也。”-必探筹而定分。 、 《书·多方》-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 、 《论语·季氏》-见不善如探汤。 、 《荀子·君道》-不待探筹投钩而公。 、 《列子·汤问》-日中如探汤。 、 《聊斋志异·促织》-探石发穴。
【组词】
探丸、 探囊
2.
【汤】
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引证】
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歌声》-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清凉山。
广大貌;浩茫貌
【引证】
南朝梁·沈约《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
3.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4.
【烂】
(形声。从火,阑声。本义:煮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爛。-孏,孰也。 、 《吕氏春秋·本味》-熟而不烂。 、 晋·干宝《搜神记》-三日三夕不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