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4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45:10
夜盲症是一种视觉障碍,主要表现为在光线昏暗或夜间视力显著下降。这种症状通常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A,导致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尤其是视杆细胞)功能受损。
“夜盲症”一词源自拉丁语“nyctalopia”,由“nyct-”(夜)和“-alopia”(视力)组成。在医学术语中,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描述的是一种特定的视觉障碍。
在某些文化中,夜盲症可能被视为贫困或营养不良的标志。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饮食中缺乏必要的营养素,夜盲症较为常见。
夜盲症可能引发人们对黑暗、不确定性和脆弱性的联想。它可能让人感到无助和恐惧,尤其是在夜间或光线不足的环境中。
个人经历中,夜盲症可能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和照顾的健康问题。例如,家庭成员如果有夜盲症,可能需要在夜间提供额外的照明和支持。
在诗歌中,夜盲症可以被比喻为生活中的盲点或未知的恐惧:
在夜的深渊,我的眼睛失去了光芒, 如同夜盲症患者,摸索着前行的方向。
视觉上,夜盲症可能让人联想到模糊的影像和昏暗的光线。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夜晚的寂静和偶尔的响动,增加了不安和紧张感。
在不同语言中,夜盲症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含义——夜间视力障碍——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西班牙语中,夜盲症被称为“ceguera nocturna”。
夜盲症作为一个医学术语,不仅描述了一种特定的视觉障碍,也反映了人类对光和暗的生理反应。了解夜盲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视觉系统的复杂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照顾。
1.
【夜】
(形声。金文字形。从月,亦声。本义:从天黑到天亮的时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也。 、 《广雅》-夜,暮也。 、 《周礼·鸡人》。注:“夜,夜漏未尽,鸡鸣时也。”-夜呼旦。 、 《左传·庄公七年》。疏;“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辛卯夜,恒星不见。 、 《周髀算经》-夜者阴。 、 《诗·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乐府诗集·木兰诗》-昨夜见军帖。 、 《世说新语·自新》-三日三夜。
2.
【盲】
(形声。从目,亡声。本义:眼睛失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盲,目无牟子也。 、 《韩非子·解老》-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 、 《论衡·别通》-目不见青黄曰盲。 、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丁椽,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
【组词】
盲冥、 盲废、 盲聋、 盲聩、 盲妹,盲女、 盲翁
3.
【症】
症候;病象。古通“證”。
【引证】
《五杂俎·物部三》-荔枝核性太热,补阴,人有阴症寒疾者,取七枚煎汤饮之,汗出便差。亦治疝气。
【组词】
死症、 险症、 顽症、 崩症、 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