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5: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5:02
旷土:字面意思指的是空旷的土地,即未被开垦或利用的土地,通常指荒地或无人居住的地区。
“旷土”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旷”字意为空旷、宽广,“土”字指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传统文化中,“旷土”常与边疆、边塞联系在一起,象征着边疆的荒凉和守边将士的艰辛。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旷土”更多地被视为待开发的资源。
“旷土”一词常带有一种荒凉、孤寂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观,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在个人经历中,“旷土”可能与旅行中遇到的荒凉地区相关,或是对未开发土地的思考和想象。
在诗歌中,“旷土”可以用来营造一种宏大的氛围:
旷土千里,风沙漫卷,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下, 断肠人在天涯。
结合图片,“旷土”可能让人联想到广阔的沙漠或草原;结合音乐,可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空旷、悠远的旋律。
在英语中,“旷土”可以对应为“wasteland”或“barren land”,这些词汇在英语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荒凉、未开发的意义。
“旷土”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是描述荒凉、未开发土地的一个有力词汇。通过对“旷土”的学*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词汇的多维含义和文化背景。
1.
【旷】
(会义兼形声。从日,广声。本义:光明;明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旷,明也。 、 《玉篇》-旷,光明也。 、 《庄子·天地》-此人谓照旷。 、 《后汉书》-旷若发矇。
【组词】
旷旷
2.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