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23: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23:30
“土神”一词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土地神,即掌管土地和农业的神灵。在民间信仰中,土神被认为是保护农田、村落和居民的神祇,有时也被称为土地公或土地爷。
在文学作品中,“土神”可能被用来象征农业社会的根基或地方文化的守护者。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土神”来指代那些对本地情况非常了解的人,或者是对某地区有深厚感情的人。在专业领域,如民俗学或**学,“土神”则是研究的对象,用以探讨地方信仰和仪式。
同义词:土地公、土地爷、地祇 反义词:天神(指掌管天空的神灵,与土神相对)
“土神”一词源于古代的农业社会,当时人们崇拜自然力量,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土神的信仰逐渐融入民间和地方*俗中,形成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祭祀活动。
在**传统文化中,土神是地方保护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农村地区,土神的庙宇常常是社区活动的中心,人们在这里举行各种仪式,祈求平安和丰收。
提到“土神”,我联想到的是宁静的乡村生活、丰收的喜悦和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这个词带有一种朴素和亲切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与土地的深厚联系。
在我的家乡,每年春耕时节,村民们都会集体到土神庙前祈福,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这种活动不仅是一种**仪式,也是社区凝聚力的体现。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土神”:
春风拂过田野,唤醒了沉睡的土神,
稻穗低垂,是他对农人的温柔回应。
想象一幅画面:一座古老的土神庙,四周是金黄的稻田,远处传来村民的歌声和鼓声,这是对土神信仰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的“地藏菩萨”或西方的“大地母亲”,也有类似土地神的概念,但具体的信仰和仪式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土神”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内涵。这个词不仅是语言学的一部分,也是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神】
(会意。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神灵)。
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
【引证】
《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 《周礼·大司乐》。注:“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以祀天神。 、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精气曰神。 、 《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组词】
神司、 神会、 神祗、 神浒、 神馆、 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