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11:4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11:49:58
“徒有其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只有那个名字,实际上并没有相应的实质内容或价值。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表面上看起来有某种地位或称号,但实际上并不具备相应的才能、品质或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徒有其名”常用来讽刺或批评那些名不副实的人物或事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日常对话,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或失望。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医学等,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那些虽然拥有专业资格但实际能力不足的人。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名”与“实”的关系展开。
“徒有其名”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汉语,用来描述那些只有表面光鲜而缺乏实质内容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但其核心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名”与“实”的对应关系。儒家思想强调“名正言顺”,因此“徒有其名”这个成语在批评那些名不副实的情况时,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失望或批评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那些表面光鲜但实际能力不足的人或事物,可能会引发对诚信和真实性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徒有其名的情况,比如某些所谓的“专家”实际上并不专业,或者某些“名牌”产品实际上质量一般。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警惕,学会辨别真伪。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花儿徒有其名,未见其香,空留其影。”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华丽的包装盒打开后,里面却是空无一物。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轻柔但略带忧伤的旋律,来表达对徒有其名事物的失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all hat and no cattle”(只有帽子没有牛),意思是指某人只有表面的威风,实际上没有实质的能力或资源。
“徒有其名”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批评工具,它提醒我们在评价人或事物时要注重实质而非表面。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铨选之门,徒有其名,莫责其实。
所谓名家,大抵~,实则空洞,其作品且不及无名小卒。
1.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
2. 【有】
3.
【其】
期限。 同: 期
【引证】
《易·系辞下》-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4.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