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17: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17:35
词汇“徒旅”的深入学*和分析:
“徒旅”一词通常指的是徒步旅行的行为,强调的是一种不依赖交通工具,仅凭双脚行走的旅行方式。它蕴含着对自然和自我挑战的向往,以及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徒旅”一词由“徒”和“旅”两个字组成。“徒”字古义为步行,“旅”字古义为旅行。两者结合,形成了现代汉语中表示徒步旅行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徒步旅行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如古代文人的游历山水,不仅是对自然的欣赏,也是对自我境界的提升。
“徒旅”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积极向上的,它让人联想到自由、探索和自我挑战。这种旅行方式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知的好奇心。
个人经历中,徒步旅行往往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它不仅锻炼了身体,也让人在行走中思考人生,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诗歌中,“徒旅”可以被用来描绘一种孤独而坚定的旅程,如:
在晨曦中启程,
徒旅于无垠的草原,
心随脚步,
追寻那遥远的星光。
结合图片,可以看到徒步者在山间小道上行走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而壮丽的感觉。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轻快的旋律,让人感受到徒步旅行中的轻松和愉悦。
在英语中,“徒旅”可以对应为“hiking”或“trekking”,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徒步旅行的概念。
“徒旅”不仅是一种旅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教会我们放慢脚步,用心感受世界,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体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徒旅”这一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加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
2.
【旅】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众人站在旗下。旗,指军旗;人,指士兵。小篆字形,表示旌旗;从“从”,表示众人,即士兵。本义: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
军队编制单位。上古一般以五百人为旅,齐制二千人为旅。现代指师以下的单位,基本上由司令部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团或大队组成的战术和行政单位。
【引证】
《说文》-旅,军之五百人为旅。 、 庾信《哀江南赋序》-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 、 《孙子·谋攻》-全旅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