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33: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33:33
“物外之交”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超越物质层面的交往或关系。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联系,而非仅仅基于物质利益或外在条件的交往。
在文学作品中,“物外之交”常用来形容深厚的友情或精神上的契合,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关系常被描述为超越物质利益的“物外之交”。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人际关系或友情时,人们可能会引用这个概念来表达一种理想化的交往状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探讨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
同义词:精神交往、心灵相通、情谊深厚 反义词:利益交换、表面交往、物质关系
“物外之交”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文化,强调的是超越物质的精神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用来描述那些不受物质条件限制的纯粹人际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物外之交”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际关系理想,即“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的是真诚和纯粹的交往。在现代社会,这个概念仍然被用来批判那些过于功利的人际关系。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温暖和纯净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不受外界干扰,纯粹基于心灵相通的友情或关系。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朋友,我们的交往完全基于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而非任何物质利益,这种关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物外之交”的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喧嚣的世界里,寻找那物外之交,心灵相通,无需言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两个朋友在宁静的自然环境中交谈,背景音乐可以是轻柔的钢琴曲,营造出一种宁静和纯净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
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
就迁军事判官,与隐士陈曙为物外交,淡然不志荣利。
1.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2.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交】
(象形。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本义:交叉)。
脚胫相交。
【引证】
《说文》-交,交胫也。 、 《战国策·秦策》-交足而待。 、 《礼记·王制》-雕题交趾。
【组词】
交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