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5: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5:55
词汇“可遇难求”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意指某些事物或机会虽然难得,但一旦遇到就难以再求得。这个成语强调了机遇的珍贵和不可复制性。
“可遇难求”字面意思是指某些事情或机会虽然可以遇到,但一旦错过或得到后,就很难再次寻求或获得。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非常珍贵、难得的机会或物品。
“可遇难求”这个成语的来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机遇和命运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普及,成为描述珍贵机遇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机遇被视为一种命运的安排,因此“可遇难求”强调了机遇的不可预测性和珍贵性。这种观念在社会交往和职业发展中都有所体现。
这个成语常常引发人们对机遇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它让人联想到那些改变人生轨迹的关键时刻,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可遇难求”的项目,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还为我打开了新的职业道路。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茫茫人海中,遇见你,是命运的安排,是‘可遇难求’的奇迹。”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海边,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未知机遇的期待。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可遇难求”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nce in a lifetime”或“hard to come by”,它们都传达了类似的意思,即某些事物或机会非常难得。
“可遇难求”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也反映了人们对机遇的重视和对命运的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珍贵机遇的看法和感受。
1. 【可】
2.
【遇】
(形声。从辵(chuò),禺(yù)声。本义:相逢,不期而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遇,逢也。 、 《易·暌》。崔注:“遇者,不期而会。”-遇主于巷。 、 《书·序》-乃遇汝鸠汝方。 、 《礼记·曲礼》-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 、 《论语》-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 《公羊传》-夏,公及宋公遇于清;遇者何?不期也。
【组词】
遇庭、 遇人不淑、 遇缺补正
3.
【难】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引证】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资治通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诸葛亮《出师表》-危难之间。 、 《国语·晋语》-以免于难。 、 《资治通鉴》-芟夷大难。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故及于难。
【组词】
排难解纷;苦难、 逃难、 落难、 蒙难、 罹难、 避难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引证】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组词】
发难、 首难
4.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