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1:06
可逆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可以转化为产物,同时产物也可以逆向转化为反应物的过程。这种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即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不再改变。
"可逆反应"一词源自化学术语,"可逆"(reversible)意味着可以反向进行,"反应"(reaction)指化学变化。这个概念在19世纪中叶随着化学平衡理论的发展而确立。
在现代社会,"可逆反应"的概念不仅限于化学领域,也被应用于其他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如生态学、经济学等,用以描述系统中的动态平衡和相互作用。
"可逆反应"可能让人联想到平衡、和谐和动态变化。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对自然界和科学规律的敬畏感。
在高中化学课上,我第一次接触到"可逆反应"的概念,这帮助我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如同化学中的可逆反应,我们的情感也在爱与恨之间摇摆。”
想象一个化学实验室,试管中的液体颜色随着反应的进行而变化,这种视觉变化可以与"可逆反应"的概念相联系。听觉上,反应过程中的气泡声和搅拌声也能增强这种联想。
在不同语言中,"可逆反应"通常有对应的术语,如德语的"reversible Reaktion",法语的"réaction réversible",这些词汇在各自的文化和科学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可逆反应"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深化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并在多种语境中灵活运用。
1. 【可】
2.
【逆】
(形声。从辵(chuò),屰(nì)声。本义:迎,迎接,迎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 《左传·成公十四年》-宣公如齐逆女。 、 《国语·周语上》-上卿逆于境。 、 宋·苏轼《留侯论》-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 、 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尝过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 、 陶潜《自祭文》-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组词】
逆战、 逆厘、 逆劳、 逆暑、 逆视、 逆送、 逆女
3.
【反】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同本义 同: 翻
【引证】
《说文》-反,覆也。 、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
4.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