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4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41:07
词汇“来何暮”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来何暮也。”原意是指来得太晚,后来泛指来得晚或来得迟。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来何暮”字面意思是“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或某事到达的时间比预期或正常时间晚。
“来何暮”源自《左传》,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其含义逐渐固定为“来得晚”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使用频率可能不如一些更常见的成语。
在**文化中,守时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来何暮”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时间观念的重视。
这个成语常常带有一种轻微的负面情感,因为它暗示了对某人迟到的不满或失望。在联想上,它可能让人想到等待的焦虑和时间的流逝。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多次遇到朋友或同事迟到的情况,这时我可能会用“来何暮”这个成语来表达我的无奈和不满。
在诗歌中,可以将“来何暮”融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如:“岁月如梭,青春来何暮,留下的只是无尽的回忆。”
在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孤独的身影在暮色中缓缓走来;在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钟声或叹息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tter late than never”(迟到总比不到好),虽然含义略有不同,但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迟到现象的态度。
“来何暮”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表达方式,用来描述某人或某事来得晚。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用法和含义,反映了社会对时间观念的重视。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并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1.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2.
【何】
(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 同本义 同: 荷
【引证】
《易·噬嗑》-何校灭耳,凶。 、 《易·大畜》-何天之衢。 、 《诗·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 《诗·商倾·长发》-何天之休,不競不絿。 、 《管子·小匡》-用此五子者何功。
【组词】
何校、 何劳
3.
【暮】
(形声。从日,莫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本义:日落时,傍晚)。
同本义。
【引证】
《论衡·明雩》-暮者,晚也。 、 《庄子·齐物论》-朝三而暮四。 、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 《乐府诗集·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 《韩非子·难一》-今朝至,暮变。 、 宋·苏轼《石钟山记》-至莫夜月光明。 、 唐·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组词】
暮天、 暮雨、 暮途、 暮烟、 暮暮、 暮鼓、 暮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