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3: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3:50
词汇“前驺”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前驺”进行分析:
“前驺”字面意思是指古代官员出行时,走在前面的马车或骑马的随从。其中,“前”表示在前方,“驺”指的是驾驭马匹的人或随从。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诗词、史书等,可能会提及“前驺”来描述官员或贵族出行的场面,用以展现其身份和排场。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研究古代文化或历史的学术文章中。
“前驺”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特别是在描述官员或贵族出行时的礼仪和排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
在古代**,官员或贵族的出行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前驺的存在体现了他们的地位和权力。这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对于现代人来说,“前驺”可能会引起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同时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官僚制度和贵族生活。
由于“前驺”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如果需要在特定场合使用,比如在写作古代背景的小说或剧本时,可以用来增添历史氛围。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官员出行的诗时,可以使用“前驺”来描绘场景:
官道尘飞扬,前驺马蹄响。
衣冠楚楚行,威仪自天降。
想象一幅古代官员出行的画面,前驺的马蹄声、随从的呼喊声,以及官员的仪仗队,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的视觉和听觉场景。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描述贵族或官员出行时的随从或仪仗队,但具体的词汇和用法会有所不同。
“前驺”作为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礼仪。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和社会背景,对于语言学*和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1.
【前】
(本义:前进)。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前,进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 《乐府诗集·陌上桑》-罗敷前致词。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聊斋志异·狼三则》-狼不敢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驰而前。 、 《庄子》-孔子下车而前。
【组词】
前却、 前迈、 前旌
2.
【驺】
(形声。从马,刍(chú)声。本义:主驾车马的小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驺,厩御也。 、 《礼记·月令》-命仆及七驺咸驾。 、 《诗·召南·驺虞》-于嗟乎驺虞。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疏:“掌马之官,兼掌御事,谓之御驺。”-孟氏之御驺。 、 《汉书·惠帝纪》-武士驺比外郎。 、 《左传》-使训群驺知礼。
【组词】
驺卒、 驺御、 驺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