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1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16:24
“不知天高地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知道天空有多高,地面有多厚。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过于自负或轻率,不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和外界的真实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自以为是、不自量力的人物。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那些自命不凡的人常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
在日常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警告或批评那些行为鲁莽、不考虑后果的人。例如,当某人计划做一件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时,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提醒他。
在某些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缺乏自我评估能力的人,强调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文化和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自然的敬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形容人的自负和无知。
在**传统文化中,谦虚和自知之明被视为美德。因此,“不知天高地厚”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常用来提醒人们保持谦逊,不要过于自大。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警示和批评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那些因为自大而失败或受挫的情景。它提醒人们在行动前要三思而后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提醒一个朋友,他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贸然接受了一个挑战,结果遭遇了失败。
在诗歌中,可以将“不知天高地厚”融入到描述一个人物性格的诗句中,如:
他自负如山,不知天高地厚,
终在风雨中,尝尽苦头。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站在高山之巅,却不知山外有山的人的形象。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自吹自擂的声音,却不知外界的嘲笑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verconfident”或“cocky”,但这些词汇缺乏“不知天高地厚”所蕴含的文化和哲学深度。
“不知天高地厚”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批评用语,它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并在交流中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如今年过知非,想起幼年这些~的话来,真觉后悔。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3.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4.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5.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6.
【厚】
(会意。从厂(hǎn),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地壳厚。与“薄”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正月》-谓地盖厚。 、 《礼记·乐记》。注:“深厚,山川也。”-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左传·隐公元年》-厚将崩。 、 《素问·王常政大论》-见于厚土。
【组词】
厚土、 厚地、 厚坤、 厚厚
1. 【天高地厚】 厚厚
2. 【不知天高地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