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00: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00:28
“不知大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知道事物的整体或大局。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缺乏对事物全面或重要方面的认识和理解,通常用来形容某人眼光短浅,不能从宏观或战略的角度看待问题。
在文学作品中,“不知大体”常用来批评那些只关注细节而忽视整体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后果的人。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战略规划中,这个词汇强调了全局观的重要性。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例如“目光短浅”更强调视野的狭窄,而“见树不见林”则形象地描述了只看到局部而忽视整体的状况。
“不知大体”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全局观和战略思维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各个领域,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有全面和长远的考虑。
在**文化中,强调“知大体”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审时度势”相呼应。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被用来批评那些缺乏远见和战略思维的决策者或个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批评和警示,它提醒我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全局,避免陷入短视的陷阱。在表达中,它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那些缺乏远见的行为。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同事因为“不知大体”而做出了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决策。这个经历让我更加重视全局观和战略思维。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目光短浅者,不知大体,只见眼前花,不见远方霞。”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个只盯着脚下石头的人,而忽视了远处壮丽的山川。听觉上,可以是一首强调远见和智慧的歌曲,旋律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全局的思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is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意思相近,但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有所不同。
“不知大体”这个词汇强调了全局观的重要性,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职业发展中,都是一个重要的警示。它提醒我在做任何决策时都要考虑其长远影响和整体效果,避免陷入短视的误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对缺乏远见行为的批评。
刘子振,蒲人也,颇富学业,而~。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3.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4. 【体】 亲近的,贴心的。 家庭成员个人积蓄的(指财物)。
1. 【不识大体打一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