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5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58:03
敲诈:指以非法手段,通过威胁、恐吓等方式,强迫他人交付财物或其他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涉及对受害者的隐私、安全或其他重要利益的威胁。
敲诈一词源自汉语,早期可能与“敲打”有关,后来逐渐演变为指通过威胁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在许多文化中,敲诈被视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因为它破坏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在一些社会中,敲诈可能与腐败和权力滥用紧密相关。
敲诈一词通常带有负面情感,如恐惧、愤怒和厌恶。它让人联想到不公正和道德败坏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敲诈可能发生在任何层面,从个人之间的冲突到大型组织之间的斗争。了解敲诈的定义和表现形式有助于识别和防范这类行为。
在创作中,敲诈可以作为一个强烈的情节推动器,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和复杂性。例如,在小说中,主角可能因为被敲诈而陷入道德和生存的两难境地。
在不同语言中,敲诈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含义——通过威胁获取不正当利益——是普遍存在的。
敲诈是一个具有强烈负面含义的词汇,它在法律、文学和个人生活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了解敲诈的定义和表现形式,有助于我们在面对不公正行为时保持警惕,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行动。
1.
【敲】
(形声。从攴,高声。攴,pū,轻击。象手(又)拿小棍轻击的样子。本义:敲击,叩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敲,击头也。 、 《左传·定公二年》。释文:“击声也。”-夺之杖以敲之。 、 《吕氏春秋·当务》-下见共王五伯,将敲其头矣。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僧敲月下门。 、 、 、 、 清·黄宗羲《原君》-敲剥天下。
【组词】
敲扑、 敲丝、 敲枰、 敲翻
2.
【诈】
(形声。从言,乍声。从言,说明与言论有关。本义:欺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诈,欺也。 、 《尔雅》-诈,伪也。 、 《荀子·脩身》-匿行曰诈。 、 《荀子·富国》-有掎挈伺诈。 、 《吕氏春秋·义赏》-繁战之君,不足于诈。 、 《吕氏春秋·务本》-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 《聊斋志异·狼三则》-禽兽之变诈。
【组词】
诈端、 诈掯、 诈哄、 诈伪、 诈力、 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