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3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7:12
敲击:字面意思是用手指、工具或其他物体快速而有节奏地击打某物。基本含义包括物理上的打击动作,以及由此产生的声音效果。
“敲击”一词源于古汉语,最初用于描述敲打物体的动作。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逐渐扩展,包括了声音效果和比喻性的用法。
在不同的文化中,“敲击”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敲门声常被视为礼貌的象征,而在东方文化中,敲击鼓声可能与庆祝活动或**仪式相关。
“敲击”常带有一种节奏感和力量感,让人联想到秩序、节奏和动力。它也可以唤起紧张、期待或不安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敲击”来形容敲打键盘或敲门的声音,这些动作和声音让我感到有序和专注。
诗歌: 敲击,敲击, 键盘上的旋律, 思维的节奏, 在指尖跳跃。
视觉:想象一个人在敲击鼓面,鼓槌落下时,鼓面微微凹陷,随即反弹,形成一种动态的视觉美感。 听觉:敲击声可以是清脆的金属声,也可以是沉闷的木头声,每种声音都有其独特的质感和情感表达。
在不同语言中,“敲击”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和用法相似。例如,英语中的“knock”和“tap”都可以用来描述敲击的动作。
“敲击”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不仅描述了物理动作,还涉及声音效果和情感表达。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是一个丰富而灵活的词汇。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敲击”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我更准确和生动地描述和表达各种情境。
1.
【敲】
(形声。从攴,高声。攴,pū,轻击。象手(又)拿小棍轻击的样子。本义:敲击,叩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敲,击头也。 、 《左传·定公二年》。释文:“击声也。”-夺之杖以敲之。 、 《吕氏春秋·当务》-下见共王五伯,将敲其头矣。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僧敲月下门。 、 、 、 、 清·黄宗羲《原君》-敲剥天下。
【组词】
敲扑、 敲丝、 敲枰、 敲翻
2.
【击】
(形声。从手,毄(jī)声。本义:敲击,敲打)。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以击柱。 、 、 《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 、 、 《楚辞·九歌·国殇》-援玉 枹兮击鸣鼓。
【组词】
击壤、 击节、 击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