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45: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45:44
“敲锣打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敲打锣和鼓。基本含义是指举行庆祝活动时的一种热闹场面,通常用来形容喜庆、热闹的氛围。
“敲锣打鼓”这个词汇源自**传统的节庆活动,锣和鼓是古代节庆中常用的乐器,用来制造热闹的气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形容各种喜庆场合的热闹氛围。
在文化中,锣和鼓是重要的节庆乐器,象征着喜庆和热闹。因此,“敲锣打鼓”这个词汇在社会中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常用来形容喜庆的场合。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欢乐、热闹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节日的喜庆氛围和人们的欢聚一堂。它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回忆。
在我的生活中,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总能听到“敲锣打鼓”的声音,这种热闹的氛围总能让人感到温馨和幸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敲锣打鼓声声响,喜庆的气息弥漫在每个角落。”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到一群人围在一起,敲打着锣和鼓,脸上洋溢着笑容。结合音乐,可以想象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inging bells and blowing horns”,用来形容喜庆和热闹的场合。
“敲锣打鼓”这个词汇不仅描绘了具体的场景,还传递了喜庆和热闹的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当年刚刚问世的时候,~,闹得沸沸扬扬。
1.
【敲】
(形声。从攴,高声。攴,pū,轻击。象手(又)拿小棍轻击的样子。本义:敲击,叩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敲,击头也。 、 《左传·定公二年》。释文:“击声也。”-夺之杖以敲之。 、 《吕氏春秋·当务》-下见共王五伯,将敲其头矣。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僧敲月下门。 、 、 、 、 清·黄宗羲《原君》-敲剥天下。
【组词】
敲扑、 敲丝、 敲枰、 敲翻
2.
【锣】
带卷边的青铜圆盘 ,通常用槌子击打就发出柔和而洪亮、能传得很远的声音。
【引证】
《广东军务记》-鸣锣聚众。
又。
【引证】
、
3.
【打】
量词,指十二个
【组词】
一打火柴、 一打鸡蛋、 一打铅笔
4.
【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