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9: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9:25
杜口木舌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闭口不言,像木头一样没有舌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因为恐惧、羞愧或其他原因而沉默不语,不敢或不愿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文学作品中,杜口木舌 常用来描绘那些在强权或压力下保持沉默的人物形象,如在历史小说或政治讽刺作品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话题上突然变得沉默,或者在集体讨论中不愿发言。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沉默行为。
杜口木舌 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于**的限制和对于权威的敬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语境中,用以描述任何形式的沉默。
在传统文化中,杜口木舌** 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权威的尊重和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在权力面前不敢发声的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一种压抑和无奈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在压力下的沉默,以及对于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渴望与恐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在团队讨论中因为担心被批评而杜口木舌的同事。这种沉默有时会阻碍团队的进步和创新。
在诗歌中,可以将杜口木舌 融入描述一个在爱情面前沉默的恋人,如:
在爱的面前,我杜口木舌, 心中的千言万语,化作沉默的星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在黑暗中孤独站立的人,嘴巴紧闭,眼神中透露出无奈和恐惧。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沉默的房间中,只有时钟的滴答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ongue-tied" 或 "speechless",但这些表达更多强调的是因为紧张或惊讶而无法说话,而不是因为恐惧或羞愧。
杜口木舌 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压力时的沉默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策略。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沉默的复杂性和它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
1.
【杜】
(形声。从木,土声。本义:杜梨,棠梨,一种木本植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牡曰棠,牝曰杜。”-杜,甘棠也。 、 《齐民要术》-杜树大者插五枝。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4.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