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56: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56:53
捐本逐末 的字面意思是放弃根本的、重要的东西,而去追求次要的、不重要的东西。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即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和核心,而过分关注其表面或次要的方面。
在文学作品中,捐本逐末 常用来批评那些不注重实质内容,只追求形式或表面功夫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做事不分轻重,或者在专业领域中,指代那些忽视核心技术或理论,而过分关注应用或细节的做法。
同义词在意义上相近,但捐本逐末 更强调对根本的放弃和对末节的过分追求。反义词则强调在处理问题时分清主次,注重整体和核心。
捐本逐末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具体出处不详,但在古代文献和典籍中常有使用,反映了古人对于事物处理的一种哲学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在文化中,捐本逐末** 反映了对于事物本质和核心价值的重视。在社会发展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忽视长远利益,只追求眼前利益的行为,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考虑的重要性。
捐本逐末 这个词汇给人以警示和批评的感觉,它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次,不要被表面的、次要的东西所迷惑。这种思考方式有助于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企业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了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最终导致品牌形象受损。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捐本逐末。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捐本逐末,繁华一瞬,
忽视根本,终将凋零。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追逐飘落的树叶,而忽视了身后的大树。这种视觉形象很好地体现了捐本逐末的概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mis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意思是为了细节而忽视了整体。
捐本逐末 这个成语在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抓住核心,不要被次要的事物所迷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捐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1.
【捐】
(形声。从手,肙(yuān)声。本义:舍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捐,弃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注:“弃也。”-捐殡。 、 《汉书·食货志》。注:“骨不埋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而国无捐瘠者。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组词】
捐世、 捐馆、 捐身、 捐却、 捐灰
2.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
3.
【逐】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脚)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止”小篆改从辵(chuò)。本义:追赶)。
同本义 (含有使追赶对象离开或消灭的意思)。
【引证】
《说文》-逐,追也。 、 《易·暌》-丧马勿逐。 、 《易·大畜》-良马逐。 、 《楚辞·河伯》-乘白龟兮逐文鱼。 、 《左传·左公十年》-遂逐齐师。 、 《汉书·李广苏建传》-孺卿逐捕。 、 马中锡-简子怒,驱车逐之。 、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噪而相逐。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急逐弗失。
【组词】
逐逐、 逐驾、 逐胜、 逐射、 逐利、 逐兔
4.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