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28: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28:30
词汇“灭弃”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灭”和“弃”。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灭弃”字面意思是指消灭和抛弃,通常用来描述彻底摧毁或放弃某物或某种状态。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可以指彻底消除或不再考虑某事物。
“灭”字源自古代汉语,意为消灭、熄灭;“弃”字同样源自古代汉语,意为抛弃、放弃。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灭弃”这个词汇,其意义和用法在历史长河中相对稳定。
在中国文化中,“灭弃”可能与历史的变迁、文化的消亡等主题相关,反映了社会发展中的某些损失和遗憾。
“灭弃”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消极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失去、放弃和终结,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悲伤或无奈感。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在描述对某事物的彻底失望或放弃时使用这个词汇,例如在职业规划或个人目标的调整中。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灭弃”来表达时间的无情和事物的消逝,如:“岁月如刀,灭弃了青春的容颜。”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废弃的古城遗址,传达出“灭弃”的视觉感受。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沉重的旋律来配合这个词汇的情感色彩。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bliterate”或“abandon”,虽然它们在语义上与“灭弃”有所重叠,但每个词汇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灭弃”这个词汇在描述彻底的放弃或消除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常见,也在专业领域中有所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概念。
1.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
2.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