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4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46:59
灭口 的字面意思是指杀害某人以防止其泄露秘密或证言。这个词汇通常带有强烈的负面含义,涉及到暴力和非法行为。
灭口 这个词汇源自汉语,历史悠久,其基本含义在古代和现代没有太大变化。在古代文献中,如《史记》等,也有类似的表述,用以描述为了保守秘密而采取的极端措施。
在许多文化中,灭口被视为一种极端且非法的行为,与正义和道德相悖。在社会背景中,这种行为常常与犯罪组织、黑帮或政治阴谋联系在一起。
灭口 这个词汇通常会引起人们的恐惧和厌恶,因为它涉及到暴力和死亡。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阴谋、背叛和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现实生活中,灭口通常只出现在新闻报道或法律案件中。例如,某次听闻一个犯罪团伙为了防止证人出庭作证而采取了灭口的手段,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灭口用作隐喻,表达某种极端的、不可挽回的决断:
在那黑暗的角落, 灭口的阴影悄然降临, 一切光明都被吞噬, 只留下无尽的沉默。
灭口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阴森的场景,如夜晚的街道、废弃的仓库等。在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沉重的脚步声、低沉的呼吸声或枪声。
在不同语言中,灭口的概念有相应的表达,如英语中的 "silencing" 或 "eliminating witnesses",但这些表达可能不如 "灭口" 直接和强烈。
灭口 这个词汇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是一个强烈的负面词汇,它不仅涉及到语言的精确性,还涉及到道德和法律的边界。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时,需要谨慎,确保其使用场合和语境的适当性。
1.
【灭】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灭,尽也。 、 《尔雅·释诂》-灭,绝也。 、 《礼记·乐记》-国之灭亡无日矣。 、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 《吕氏春秋·情势》-以小畜大灭。 、 杜牧《阿房宫赋》-谁得而族灭也? 、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 、 《文心雕龙·明诗》-秦皇灭典,亦造仙诗 、 《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
【组词】
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 灭户、 消灭、 毁灭、 灭夷、 灭劫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