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50: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50:55
词汇“振策”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文雅和古风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典文学或历史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振策”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振策”字面意思是指挥动鞭子,引申为激励、鼓舞或指挥。其中,“振”有挥动、振奋之意,“策”指鞭子,也可指策略、计策。
“振策”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频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激励”、“鼓舞”等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振策”常与军事指挥和领导力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古代对英勇和智慧的崇尚。
“振策”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领导者的英明决策和激励人心的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振策”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军事话题时,可以用来增添文雅和深度的表达。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晨曦中振策,引领希望的曙光。”
结合古代战场画面和战鼓声,可以更好地理解“振策”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hip”或“inspire”,但“振策”更具有文化和历史的特定内涵。
“振策”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多,但它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在学*和使用这类词汇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1.
【振】
(形声。从手,辰声。本义:赈济;救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振,举救也。 、 《小尔雅·广言》-振,救也。 、 《周礼·大司徒》-三曰振穷。 、 《国语·周语》-踣弊不振。 、 《易·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组词】
振恤、 振贷、 振业、 振穷
2.
【策】
(形声。从竹,朿(cì)声。“朿”,指带有芒刺的植物,作“策”的声符,同时兼表字义。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
同本义。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
【引证】
《考工记·舟人》-軓前十尺而策半之。 、 《礼记·曲礼》-则仆执策立于马前。 、 《左传·文公十三年》-绕朝赠之以策。 、 《左传·襄公十七年》-左师为已短策。 、 《汉书·王褒传》-伤吻敝策。 、 《战国策·赵策》-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 、 唐·韩愈《杂说》-执策而临之。 、 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组词】
策辔、 策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