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18: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18:09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省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这场起义是辛亥革命的起点,最终导致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建立。
在文学作品中,武昌起义常被用来象征革命精神和对旧秩序的挑战。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简化为“辛亥革命”的一部分来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等多个方面。
同义词:辛亥革命、革命起义 反义词:保守、维持现状
同义词“辛亥革命”更广泛地指代整个革命过程,而“武昌起义”特指这一**。反义词则与革命的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意图相对立。
“武昌起义”一词直接来源于历史的发生地和性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成为了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词汇,被广泛用于教育和文化传播中。
武昌起义在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政治格局,也激发了民众对于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在社会背景中,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变革的需求。
提到武昌起义,可能会联想到勇气、牺牲和变革。它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佩和感慨,因为它代表了一群人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在历史学*中,武昌起义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帮助我理解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复杂过程。
在诗歌中,可以将武昌起义的场景描绘为“星火燎原,一夜之间,旧梦破碎,新日初升”。
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或电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武昌起义的紧张气氛和革命者的决心。
在其他国家,类似的历史**如法国大革命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和历史地位,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武昌起义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记录了一个重要*,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参照点,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
1.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2.
【昌】
(会意。从日,从曰。本义:善,正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昌,美言也。 、 《书·大禹谟》-禹拜昌言。
【组词】
昌言、 昌教
3.
【起】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起,能立也。 、 《庄子·齐物论》-曩子坐,今子起。 、 《诗·小雅·沔水》-载起载行。 、 《礼记·曲礼》-请业则起。 、 《墨子·公输》-子墨子起。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夫起大呼。
4.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