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37: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7:37
“嚼舌头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反复咀嚼舌头根部,比喻说话反复无常,或者无事生非,搬弄是非。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喜欢背后议论他人,传播流言蜚语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那些心机深沉、喜欢挑拨离间的人物形象。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警告或批评那些喜欢八卦、无事生非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人际关系中的非建设性沟通行为。
同义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造谣生事 反义词:守口如瓶、沉默寡言、言而有信
“嚼舌头根”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言语行为的重视。在古代,言语被视为一种力量,不当的言语行为被认为会破坏社会和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下来。
在**传统文化中,言语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儒家思想强调“言而有信”,反对无事生非。因此,“嚼舌头根”这个成语在社会中被用来批评那些不遵守言语道德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喜欢背后说人坏话、不诚实的人。这种联想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言语行为的看法,强调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那些喜欢嚼舌头根的人。例如,在工作中,有些人可能会在背后议论同事,传播不实信息,这种行为不仅破坏团队和谐,也影响个人的声誉。
在诗歌中,可以将“嚼舌头根”融入到对人际关系的描绘中:
言语如刀,嚼舌头根, 流言蜚语,伤人无形。 守口如瓶,言而有信, 和谐共处,社会安宁。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背后窃窃私语,面部表情狡猾,这种形象与“嚼舌头根”的含义相符。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那些低语和流言蜚语的声音,这些声音让人感到不安和厌恶。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ossip”或“spread rumors”,这些词汇也用来形容那些喜欢背后议论他人的人。不同文化中对于这种行为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受欢迎的。
“嚼舌头根”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形容词,也是一个警示,提醒人们言语的力量和责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和个人声誉都具有重要意义。
哥阿,我不曾骂你,若骂你,就嚼了舌头根。
却说那形容鬼的家婆,叫做醋八姐,是个小人家出身,嘴花捩撇的专喜~。
1.
【嚼】
义同“嚼(jiáo),用于某些复合词和成语。
【引证】
《玉篇》-嚼,噬嚼也。 、 《通俗文》-咀啮曰嚼。 、 《尔雅·释兽》。注:“食之已久,复出嚼之。”-牛曰齝。
【组词】
咀嚼;嚼血、 过屠门而大嚼
2.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
3.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4.
【根】
(形声。从木,艮(gèn)声。本义:草木之根)。
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
【引证】
《说文》-根,木株也。 、 《说文通训定声》-蔓根为根,直根为柢。 、 《韩非子·解老》-根深,则视久。 、 《老子》-是谓深根、固柢。 、 《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其无宿根者,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组词】
根荄、 根茇、 根柢、 根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