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9: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9:46
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震动聋子,使聋子听到;启发愚昧的人,使他们明白”。基本含义是指某种言论或行为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和启发性,能够唤醒沉睡的心灵,使人从无知或麻木状态中觉醒。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振聋发聩,非一日之功也。”原意是指教育愚昧的人需要长期的努力,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言论或行为的震撼力和启发性。
在**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改变个人命运和社会状况的重要手段。因此,“振聋发聩”这个成语体现了教育的力量和重要性,尤其是在启发民智、推动社会进步方面。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正面情感,如震撼、启发和觉醒。它让人联想到那些能够改变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伟大言论或行为,激发人们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在我的学*生涯中,有一次听了一位教授的讲座,他的观点新颖且深刻,让我对某个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振聋发聩”的感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诗篇,如晨钟暮鼓,振聋发聩,唤醒沉睡的心灵。”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在山巅宣讲,声音如雷贯耳,周围的人们纷纷抬头,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这样的场景能够很好地体现“振聋发聩”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ye-opening”或“mind-blowing”,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某种震撼和启发的效果。
“振聋发聩”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力量,也反映了人类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能够增强我的表达力和说服力,使我的言论更具影响力。
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1.
【振】
(形声。从手,辰声。本义:赈济;救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振,举救也。 、 《小尔雅·广言》-振,救也。 、 《周礼·大司徒》-三曰振穷。 、 《国语·周语》-踣弊不振。 、 《易·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组词】
振恤、 振贷、 振业、 振穷
2.
【聋】
(形声。从耳,龙声。本义:丧失听觉能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聋,无闻也。 、 《庄子·逍遥游》-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
3.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4.
【聩】
先天性耳聋。后泛指耳聋。
【引证】
《说文》-聩,生而聋也。从耳,贵声。 、 《东坡志林》-蕲州庞君安常善医则聩。 、 《国语·晋语四》-聋聩不可使听。
【组词】
聩眊
昏聩,不明事理。
【引证】
皮日休《耳箴》-近愚则聩。 、 孔尚任《桃花扇》-开聋启聩。
【组词】
聩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