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56: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6:45
词汇“民纲”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民”通常指人民或民众,“纲”则有纲领、纲要的含义。因此,“民纲”可以理解为民众的纲领或民众的基本原则。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以下分析将基于这种字面理解进行。
“民纲”可以解释为民众的基本原则或行动纲领,通常指的是指导民众行为或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或政策。
由于“民纲”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政治或社会学领域,它可能被用来指代某个群体或社会的基本原则或行动指南。
由于“民纲”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历史不详。它可能是由“民”和“纲”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的新词。
在特定的社会或政治**中,“民纲”可能被用来强调民众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强调政策或行动应基于民众的需求和意愿。
“民纲”可能让人联想到民主、民众参与和公共利益等正面概念,带来积极的社会和政治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民纲”可能不常被使用,但在参与社区活动或公共事务时,理解并遵循“民纲”可能有助于更好地参与和贡献。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民纲”作为一个象征,代表民众的智慧和力量,如:“在这片土地上,民纲如星辰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围绕着一个象征“民纲”的标志或文档,表达团结和共同目标的视觉形象。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民纲”的词汇,但类似的concept如“people's charter”或“civil code”可能传达相似的意义。
“民纲”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其意义和应用主要取决于特定的语境和需求。在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时,重要的是把握其核心含义——民众的基本原则或纲领,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纲】
(形声。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冈声。本义:提网的总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纲,维紘绳也。 、 《书·盘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 《诗·大雅·棫朴》。笺:“张之为纲,理之为纪。”-纲纪四方。 、 《诗·大雅·卷阿》-四方之纲。 、 《书·序》-举其宏纲。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纪纲之仆。 、 《韩非记·外储说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则鱼已囊矣。
【组词】
纲挈目张、 纲提领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