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3: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3:05
“发踪指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发出踪迹,指引方向。基本含义是指某人通过某种方式指示或引导他人行动,通常带有隐秘或间接的意味。
在文学作品中,“发踪指使”常用于描述某人暗中操控或引导**的发展,强调背后的策划和指挥。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政治、军事或商业策略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高层的决策和指挥。
同义词:
反义词:
“发踪指使”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军事和政治策略中对隐秘行动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商业和日常生活中的隐秘指挥。
在文化中,“发踪指使”常与权谋和策略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对隐秘和间接行动的重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常用于描述那些在幕后操控局势的人物。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神秘和隐秘的,可能会联想到阴谋和策略。在表达中,它强调了背后的力量和智慧。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担任幕后策划的角色,通过“发踪指使”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这种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词汇的实际应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暗夜的帷幕下,他发踪指使, 星辰为证,风为信使。”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黑暗的房间,一个人在地图上指指点点,发出指令。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低沉的说话声和纸张的沙沙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ulling the strings”或“masterminding”,都强调了背后的操控和策划。
“发踪指使”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它不仅描述了隐秘的指挥和操控,也反映了*人对策略和智慧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深度和灵活性。
美国在一九一七年的参加世界大战,也是出于华尔街的发踪指使。
1.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2.
【踪】
(形声。从足,从(宗)声。本义:脚印,踪迹)。
同本义。
【引证】
李白《谒老君庙》-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宋·苏轼《石钟山记》-访其遗踪。 、 《聊斋志异·促织》-绝无踪响。 、 《广东军务记》-胆寒潜踪。
【组词】
踪尘、 踪绪、 踪响、 踪辙
3.
【指】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引证】
《说文》-指,手指也。 、 《庄子·骈拇》-骈拇枝指。 、 《荀子·儒效》-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指如削葱根。 、 唐·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以指叩门。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指下、 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 指尺、 指掌、 指语
足指也叫做指。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4.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