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1:02
“民师”是中文词汇,通常指的是民间教师,即那些在非官方教育机构或私人场所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这些教师可能不具备官方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但他们在社区、家庭或其他非正式环境中提供教育服务。
在文学作品中,“民师”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智慧的化身,一个在困境中依然坚持传授知识的形象。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这些教师可能缺乏正规的教育背景。在专业领域,如教育学或社会学,“民师”可能被用来研究非正式教育体系和教育不平等问题。
“民师”一词源于中文,由“民”和“师”两个字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也在不断演变,特别是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背景下,民师的角色和意义更加凸显。
在中国,由于地域广阔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民师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往往是当地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来源,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传承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提到“民师”,我联想到的是坚韧和奉献。这些教师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坚持教学,他们的故事常常让人感到敬佩和感动。
在我的家乡,有一位民师在村子里教书多年,他的教学不仅限于课本知识,还包括传统手工艺和地方历史,深受村民尊敬。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民师”:
在山的那边,有一位民师,
用知识的火炬,点亮了夜的黑暗。
他的课堂,不在高楼大厦,
而在田野间,孩子们的心田。
想象一位民师在简陋的教室里授课,孩子们围坐在他周围,认真听讲。背景音乐可以是简单而温暖的吉他旋律,营造出一种温馨而专注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民师”的角色也存在,如印度的“Gurukul”体系中的教师,他们在家庭或社区中传授知识和技能。
“民师”这个词让我意识到教育的力量和多样性。无论是在正式还是非正式的教育环境中,教师的角色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个词提醒我,教育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书·伪泰誓》-王乃犬巡六师。 、 《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