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5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55:13
词汇“烛跋”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文学作品。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烛跋”进行深入分析:
“烛跋”字面意思是指蜡烛燃烧到尽头,烛芯烧尽。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比喻事物的终结或生命的消逝。
“烛跋”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唐宋诗词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已不多见。
在古代,蜡烛是重要的照明工具,烛跋象征着夜晚的结束或生命的终结,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表达哀思或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烛跋”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哀伤和凄凉,它让人联想到夜晚的结束、生命的消逝,以及时光的无情。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烛跋声中,思绪随风飘散。”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是普遍存在的。
“烛跋”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词汇,它承载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考。虽然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是理解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
1.
【烛】
(形声。从火,蜀声。本义: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燋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烛,庭燎大烛也。 、 《仪礼·燕礼》-执烛于西阶上。 、 《周礼·司烜氏》。注:“树于门外,曰大庭燎。”-共坟烛庭燎。 、 《礼记·曲礼》-独不见跋。 、 《仪礼·士丧礼》注-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举烛者,尚明也。 、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 陆游《雪夜感旧》-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组词】
烛火、 烛炬
2.
【跋】
(形声。从足,犮(bó)声。本义:草中行走,越山过岭)。
同本义。
【引证】
《左传·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涉山川,蒙犯霜露。 、 《诗·鄘风 ·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怃。
【组词】
跋援、 跋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