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3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37:01
喜跃汃舞(xǐ yuè biàn w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高兴得跳跃和手舞足蹈。这个成语形容人极度喜悦,以至于无法自控,表现出欢快的动作和姿态。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描述极度喜悦的场合仍然有效。
在**传统文化中,喜跃汃舞体现了人们对积极情绪的自然表达,强调了情感的真实性和直接性。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积极、欢快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阳光、活力和正能量。
个人经历中,可能在听到好消息或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后,有过类似的喜跃汃舞的体验。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喜跃汃舞心花放,笑语盈盈暗香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孩子在草地上欢快地跳跃和舞蹈;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欢快的旋律和节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leap for joy" 或 "dance with joy",都传达了类似的喜悦和兴奋的情绪。
喜跃汃舞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情感状态,也反映了人类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1.
【喜】
(会意。甲骨文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本义:快乐;高兴)。
同本义(乐之见于谈笑曰喜。喜,形于色)。
【引证】
《说文》-喜,乐也。 、 《礼记·檀弓》-人喜则斯陶。 、 《素问·五远行大论》-其志为喜。 、 《诗·小雅·菁菁》-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嘿然大喜。 、 唐·柳宗元《三戒》-虎因喜。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三保亦自喜。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喜容原好,愁容也好,蓦地间怒容越好。
【组词】
喜洽、 喜之不尽、 喜匆匆、 喜欢不杀、 喜上眉梢
2.
【跃】
(形声。从足,翟(dí)声。本义:跳跃)。
同本义。
【引证】
《广雅》-跃,跳也。 、 《汉书·李寻传》。师古曰:“趯字与跃同。”-涌趯(跃)邪阴。 、 《荀子·劝学》-骐骥一跃。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浮光跃金。 、 《聊斋志异·促织》-跃掷径出。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跃起持之。
【组词】
跃龙门、 跃如、 跃治、 跃马横戈、 跃动、 跃跃、 跃跃欲试
3.
【抃】
鼓掌。
【引证】
《吕氏春秋·古乐》-帝喾乃令人抃。 、 成公子安《啸赋》-喟仰抃而抗首。
击;搏。
4.
【舞】
(形声。从舛(chuǎn),两足相背。古舞字象人执牛尾而舞之形。本义:舞蹈)。
同本义。
【引证】
《礼记·乐记》-舞,动其容也。 、 蔡邕《月令章句》-乐容曰舞
【组词】
舞旋、 舞判、 芭蕾舞;歌舞、 舞局、 舞咏、 舞头、 舞天、 舞妓、 集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