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19: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9:31
厥证:在中医学中,“厥证”是指因气机逆乱、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等症状。这个词汇源自中医经典,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文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厥证”可能被用来描述人物因情绪激动或身体虚弱而突然昏厥的情景,增添戏剧性。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厥证”不常使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昏倒”、“晕厥”等词汇。 专业领域:在中医学领域,“厥证”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和诊断特定的病症。
同义词:昏厥、晕倒、昏迷 反义词:清醒、意识清晰
“厥证”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这个词汇的含义和应用逐渐丰富和细化。
在**传统文化中,中医学占有重要地位,“厥证”作为中医学的一个术语,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在现代社会,虽然西医更为普及,但中医学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应用场景。
“厥证”这个词汇给人以严肃、专业的感觉,联想到中医学的深奥和古老。在情感上,它可能引起人们对健康和生命的关注和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有人因情绪激动而突然昏厥的情况,当时我立刻想到了“厥证”这个词汇,虽然最终我们采取了西医的急救措施,但这个词汇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厥证”:
在那古老的医书中,
厥证如幽灵般潜伏,
一朝气机逆乱,
便夺去生命的光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中医师在为昏厥的病人把脉,周围是古朴的医书和药材。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医书的翻页声和中医师的低语。
在西方医学中,类似“厥证”的病症可能被称为“syncope”或“fainting”,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同一现象的不同命名和理解。
“厥证”这个词汇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个专业术语,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在学*这个词汇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医学的独特性和价值,也认识到了语言在传递知识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1.
【厥】
(形声。从厂(hǎn,山崖),欮(jué)声。本义:石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厥,发石也。 、 《山海经·海外北经》-相柳之所,抵厥为泽谿。 、 《汉书·李寻传》-熒惑厥弛。 、 《荀子》-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
病名。指突然昏倒、手足逆冷等症。
【引证】
《素问·六节藏象论》。注:“谓足逆冷也。”-凝于足者为厥。
【组词】
厥冷、 厥逆
2.
【证】
谏正。
【引证】
《说文》-证,谏也。从言,正声。 、 《战国策·齐策》。高诱注:“证,谏也。”-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
【组词】
证谏
病症。 同: 症
【引证】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