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0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05:14
学力:指一个人在学*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能力,包括理解、记忆、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通常通过考试成绩、学术成就或专业评估来衡量。
学力一词源于汉语,由“学”和“力”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学”指学,“力”指能力或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指代学过程中所展现的能力。
在**文化中,学力被视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因素。高考等考试制度强调学力的重要性,影响着无数家庭的期望和学生的努力方向。
学力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联想到勤奋、智慧和成就。它也可能引发对教育公平性和个人努力的思考。
在我的学经历中,学力是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通过努力学,我逐渐提升了自己的学力,这让我在学术和职业道路上更加自信。
诗歌:
学海无涯苦作舟,
力行不懈逐梦游。
智慧之光照前路,
学力铸就辉煌秋。
视觉联想:想象一个学生在图书馆埋头苦读,周围堆满了书籍和笔记,这个场景体现了学力的追求。 听觉联想:听到教室里学生们专注的读书声,或是老师讲解知识的声音,这些都与学力紧密相关。
在英语中,学力可以对应为“academic ability”或“intellectual capacity”。不同文化对学力的重视程度和评价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认为它是个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学力这一概念帮助我更好地评估自己的学状态,并激励我不断进步。通过深入分析学力,我更加认识到教育和个人努力的重要性。
1.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
2.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