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52: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52:47
吏员:指古代官府中的低级官员或办事人员,主要负责文书、记录、税收、治安等行政事务。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较少使用,但在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仍可见到。
吏员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吏”字原指官员,后来特指低级官员或办事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吏员这一概念逐渐被现代公务员体系所取代。
在古代**,吏员是官府体系中的基层人员,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行政效率和民生。吏员的选拔和培训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官僚体系和文化价值观。
吏员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府的繁忙景象,以及那些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基层官员。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吏员的形象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反映了社会对官僚体系的不满。
在学*和研究**古代历史时,我经常遇到吏员这一概念,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行政体系的运作和基层官员的生活状态。
在创作一篇关于古代官府的小说时,我可以将吏员作为故事中的关键角色,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官府的内部运作。
吏员的形象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府的繁忙场景,如文书堆积如山、官员忙碌穿梭的画面。在音乐方面,可能会联想到古筝或笛子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代官府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如欧洲的封建社会,也有类似吏员的职位,如文书官、税务官等,它们在各自的社会体系中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吏员这一词汇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它在理解古代行政体系和文化背景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和分析吏员,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古代社会的运作方式和基层官员的生活状态,这对于我的语言学和文化理解都有重要影响。
1.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
2. 【员】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