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9: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9:10
词汇“[吏干]”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吏干]”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吏干]”的字面意思是指官吏的才干或能力。在古代,吏指的是官员或政府工作人员,干则指的是才能、能力。因此,“[吏干]”可以理解为官员的才干或能力。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吏干]”常用来评价官员的能力和政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官员的能力”或“行政能力”等表达。
“[吏干]”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吏”源自“史”,意为记录和管理事务的人,“干”则源自“才干”,意为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已不多见。
在古代**,官员的选拔非常重视“吏干”,即官员的实际能力和政绩。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官员能力和品德的双重重视。
对于现代人来说,“[吏干]”可能带有一种古朴、庄重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员的严谨和责任感。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学*古代文献或研究历史时,了解“[吏干]”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政治制度。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历史小说时,可以使用“[吏干]”来增添文言文的韵味,如:“昔年吏干显,今朝风流尽。”
由于“[吏干]”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很难直接联想到具体的视觉或听觉形象,但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员的画像或古代官府的场景。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吏干]”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administrative ability”或“government skills”可以传达相似的含义。
“[吏干]”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了解其含义和用法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在学*古代文献或进行历史研究时,这个词汇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1.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
2.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