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4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43:07
“匪躬之节”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字面意思是指违背自己的职责和原则,形容人行为不正,违背道德规范。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在行为上不遵守应有的规矩和道德标准,做出违背职责的事情。
在文学作品中,“匪躬之节”常用来批评那些不守规矩、背信弃义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道德伦理或职业操守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法律、伦理学等,这个词汇可能会用来讨论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匪躬之节”源自《左传》,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成语,至今仍被使用,但其使用频率可能不如一些更常见的成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忠诚、诚信和道德规范。因此,“匪躬之节”这个词汇在批评不道德行为时具有很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意义。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诚实、不忠诚的行为。在讨论职业道德或个人品德时,这个词汇可能会引起人们的警惕和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人违背职业道德或社会规范,可能会使用“匪躬之节”这个词汇来表达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匪躬之节”作为一个主题,探讨人物的道德选择和后果,展示其深刻的道德寓意。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背信弃义的人物形象,或者一个违背职责的场景。在音乐或视频中,可以通过紧张的旋律或画面来表达这种违背道德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breach of duty”或“unethical behavior”可以传达相似的含义。
“匪躬之节”这个词汇在表达违背道德和职责的行为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的道德观念,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提高语言的精确性和表达的深度。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诏以胤忠允高亮,有~,使领司隶校尉。
1.
【匪】
(形声。从匚(fāng),盛物之器。非声。本义:“篚”的古字。竹器,形似竹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者盛币帛以匪,其器椭方。-匪,器似竹筐。 、 《周礼·肆师》-共设匪瓮之礼。
2.
【躬】
(形声。从身,弓声。从“身”的字多与身体有关。本义:整个身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躬,身也。 、 《考工记·玉人》。按,琢为人形,信直躳曲。-信圭矦守之,躬圭伯守之。 、 《论语》。孔注:“直身而行。”-吾党有直躬者。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体也。”-躬腠胝无胈。 、 马中锡《中山狼传》-我鞠躬不敢息。 、 《汉书·元帝纪》-百姓愁苦,靡所错躬(指安身)。 、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组词】
躬体、 躬先士卒、 躬擐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