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5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52:20
“十恶”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的法律术语,指的是十种严重的犯罪行为。这十种罪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但通常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这些罪行被视为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因此在古代法律中通常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文学作品中,“十恶”常被用来形容极端的恶行或道德败坏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夸张地描述某人的恶劣行为或性格。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史或历史学中,“十恶”则是研究古代法律和刑罚的重要概念。
同义词:罪大恶极、恶贯满盈、罪不容诛 反义词:仁义道德、善行义举、德高望重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行为的极端性上有所不同,但都与“十恶”在道德评价上有相似或相反的含义。
“十恶”一词最早见于《唐律疏议》,后来在宋、明、清等朝代的法律中也有所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罪行的具体内容和解释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严重的犯罪行为——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十恶”代表了社会对道德和法律的极端要求,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秩序和稳定的重视。这些罪行被视为不可饶恕的,体现了古代法律的严苛和对道德败坏的零容忍态度。
提到“十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极端的恶行和严厉的惩罚,这种联想往往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如恐惧、厌恶和震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十恶”这个词,但它提醒我们在行为上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避免做出极端的恶行。
在创作中,可以将“十恶”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元素,用来描绘一个极端邪恶的角色或情节,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冲突性。
在视觉上,“十恶”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刑场的残酷场景或法律文书的严肃氛围。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法庭的审判声或刑罚执行的惨叫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法律概念可能包括“七宗罪”(**教中的七种致命罪行)或其他类似的严重罪行列表,这些概念在各自的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法律和道德意义。
“十恶”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法律术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的法律体系和道德观念,也对我们今天的法律和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了解“十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