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5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59:38
堂帖:在古代**,堂帖是指官方发布的文书或命令,通常由政府机构或官员发出,用以传达政令、公告或指示。它是一种正式的公文形式,具有法律效力。
堂帖一词源于古代**的公文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式和内容都有所变化。在明清时期,堂帖的使用更为规范和频繁,成为政府日常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堂帖是政府权威的象征,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下的行政效率和法律严肃性。它也是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
堂帖一词给人以正式、权威和严肃的印象。它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员的威严和政府的正式运作。
在历史研究中,堂帖是了解古代政府运作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堂帖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法律和行政体系。
在创作历史小说时,堂帖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情节元素,用以展现故事背景的正式性和权威性。
堂帖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员的服饰、官府的建筑风格,以及公文传递时的严肃场景。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正式公文形式可能被称为“法令”、“公告”或“官方文件”,但其具体形式和使用情况会有所不同。
堂帖作为古代*的一种正式公文形式,不仅体现了当时的行政和法律制度,也是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堂帖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1.
【堂】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堂,殿也。 、 《说文古本考》-殿,堂之高大者也。 、 《书·顾命》-立于西堂。 、 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吾见封之若堂者矣。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燕坐于华堂之上。 、 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华堂旅会。
【组词】
堂上、 堂下、 堂宇、 堂事、 堂阶、 堂阁、 堂廉
2.
【帖】
(形声。从巾,占声。本义:古代字写在布帛上叫帖)。
写在帛上的书签。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木部曰:“检,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帖,帛书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