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58: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58:54
及至 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及”和“至”。字面意思分别是“达到”和“到达”。结合起来,及至 的基本含义是“直到某个时间或程度”,通常用来表示时间或状态的延续,强调某个**或状态的最终到达点。
及至 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营造一种时间上的累积感,增强叙述的深度和情感的厚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可能因为其文雅和正式的语感。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历史文献中,及至 可能会用来精确描述时间点或**的发展阶段。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语境的适应性。例如,“直到”更为常用和口语化,而“及至”则显得更为正式和文学化。
及至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及”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意为“抓住”或“达到”。“至”字同样古老,意为“到达”。两字结合使用,强调了从起点到终点的完整过程。
在传统文化中,及至 常用于强调时间的流逝和的必然性,反映了一种对时间连续性和历史进程的尊重。
及至 这个词给人一种沉稳和庄重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终结,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深沉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写信或撰写正式文档时使用及至,以增加文本的正式感和文学色彩。
在诗歌中,及至 可以用来描绘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积累:
及至黄昏,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 心中的思念,如同长河,绵延不绝。
及至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日落的景象,或是悠长的钟声,带来一种时间流逝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英语中,及至 可以对应为“until”或“up to”,但这些词汇在语气和使用场合上与及至有所不同,更偏向于日常和口语化。
及至 是一个富有文学色彩和历史深度的词汇,它在强调时间点和状态的最终到达时非常有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不仅能够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还能让我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精确和深刻。
1.
【及】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及,逮也。 、 《史记`项羽本纪》-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 《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
【组词】
赶不及、 企及、 來得及、 及面、 及时应令
2.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引证】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论语》-凤鸟不至。 、 《字林》-至,到也。 、 《广韵》-至,到也。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东山》-我征聿至。 、 《墨子·辞过》-远道不至。 、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论语·微子》-至则行矣。 、 唐·柳宗元《三戒》-至则无可用。 、 汉·王粲《登楼赋》-风雨骤至。 、 《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武帝时,至代相。 、 宋·文天祥《后序》-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 、 《聊斋志异·狼三则》-前狼又至。 、 清·洪亮吉《治平篇》-至子之世。
【组词】
至旦、 水流至足;至竟、 至止、 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 至乎、 至至、 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