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0:04: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0:04:35
及笄年华: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指的是女子到了十五岁,即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及笄"是指女子到了十五岁,要举行笄礼,即成年礼,标志着女子从少女转变为可以婚嫁的成年女性。
文学语境:在古典文学中,如《红楼梦》中,常用来描述女性角色的成长和转变。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可能在一些传统文化或历史讨论中出现。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社会学中,用于讨论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成长过程。
同义词: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反义词:而立之年(指男子三十岁)
词源:源自《礼记·曲礼上》:“女子十五而笄。” 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一些传统文化保护较好的地区或活动中,仍可见其影响。
在古代**,及笄年华标志着女子从少女进入成年,社会对其有特定的期待和规范,如婚嫁、家庭责任等。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古典美和仪式感,让人联想到古代女子的生活和成长,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传统文化、历史或女性成长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她如花般绽放,及笄年华,梦回古代,笄礼之间,青春的誓言。”
结合古代服饰和笄礼的图片,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词汇的视觉形象。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音乐和仪式的庄重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如西方文化中的“sweet sixteen”(十六岁)也有类似的成年仪式和意义,但具体年龄和仪式内容有所不同。
及笄年华这个词汇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虽然在现代使用较少,但它对于理解古代女性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文化知识和语言的深度。
女子十有五年笄。
1.
【及】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及,逮也。 、 《史记`项羽本纪》-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 《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
【组词】
赶不及、 企及、 來得及、 及面、 及时应令
2.
【笄】
(形声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笄,簪也。 、 《仪礼·士冠礼》-皮弁笄。爵弁笄。 、 《淮南子·齐俗》-中国冠笄。 、 张衡《东京赋》-玉笄綦会此冤弁之笄也。 、 《礼记·内则》-节纵笄总。 、 《仪礼·士冠礼》-栉设笄。 、 《国语·晋语》-折委笄,此男子安发之笄也。 、 、 《列子·周穆王》-设笄珥,衣阿锡。
【组词】
笄珈、 笄珥、 笄导
指女子十五岁成年。亦特指成年之礼。
【引证】
《公羊传·僖公九年》-字而笄之。 、 《国语·郑语》。注:“女十五而笄。”-既笄而孕
【组词】
笄女、 笄年、 笄冠
3.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4.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