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00: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00:23
熟视无睹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经常看到却像没看见一样”,基本含义是指对某事物或现象虽然经常接触,但却不予理会或不加注意,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熟视无睹 常用来描绘人物对周围环境的冷漠态度,或者对社会问题的忽视。在口语中,这个词可以用来批评某人对重要事情的漠视。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熟视无睹 可能被用来描述群体对某些现象的*惯性忽视。
同义词中,“视而不见”强调的是视觉上的忽视,而“漠不关心”则更多指情感上的冷漠。反义词则强调对事物的关注和细心。
熟视无睹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其结构和意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普及,成为描述人们态度的一个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熟视无睹** 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对社会问题或他人困境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反映了人们对社会责任和道德关怀的期待。
熟视无睹 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失望和无奈,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对周围世界缺乏敏感性和同情心的人。这种态度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的加剧,因为它忽视了问题的存在和解决的必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对环境污染熟视无睹的人。他们每天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却对此毫无反应,这让我感到非常沮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街角的乞丐,日复一日,
行人匆匆,熟视无睹。
心中的温暖,何处寻觅,
冷漠的世界,何时觉醒。
熟视无睹 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孤独的人站在繁忙的街道上,周围人来人往,却没有人注意到他。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一种孤独和被忽视的音乐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urn a blind eye",意指故意忽视或不注意某事。这个短语在西方文化中也常用来描述对问题的忽视。
熟视无睹 这个词汇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忽视和冷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批评和反思社会现象,促进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培养。
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对于损坏公物的现象,我们决不能~。
1.
【熟】
(形声。从火,孰(shú)声。本作“孰”。“熟”是后起字。本义:煮熟,食物烹煮到可吃的程度)。
同本义。
【引证】
《礼记·礼运》。疏:“谓烹煮。”-熟治万物。 、 《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胹熊蹯不熟。
【组词】
熟末、 熟切店、 熟水、 熟献
2.
【视】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视,瞻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墨子·辞过》-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 、 《诗·郑风·子曰鸡鸣》-子兴视夜。 、 《礼记·大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战国策·齐策》-熟视之。 、 柳宗元《三戒》-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组词】
视探、 视瞻、 视日、 视远步高、 视习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睹】
(形声。从目,者声。本义:见,看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睹,见也。 、 《易·文言传》-圣人作而万物睹。 、 《庄子·秋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霞明灭或可睹。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令人目不忍睹。
【组词】
有目共睹;睹睐、 睹闻、 睹始知终、 睹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