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31: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31:39
傩礼(nuó lǐ)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的一种仪式。傩礼最初是用来驱邪避疫、祈求丰收和平安的仪式,通常在春节期间举行。傩礼包括舞蹈、音乐、面具和特定的服饰,参与者多为村民,他们通过这些仪式来模拟驱赶恶灵和疾病。
傩礼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傩”,意为驱邪的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傩礼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目的——驱邪和祈福——始终未变。
傩礼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仪式,也是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体现。通过傩礼,人们表达了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傩礼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神秘和敬畏。它让我联想到古代人们面对自然和未知的勇气,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深切期望。
在我的生活中,傩礼主要是在学*和研究传统文化时遇到的概念。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古代社会的*信仰和民间俗。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傩礼:
春风拂面,傩礼声声,
面具下,是古老的祈愿。
舞步轻盈,驱散寒冬的阴霾,
祈求着,来年的丰收与平安。
傩礼的视觉联想是五彩斑斓的面具和服饰,以及热闹的舞蹈场面。听觉联想则是锣鼓声和欢快的音乐,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欢快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仪式也有存在,如印度的“胡里节”(Holi Festival),虽然目的和形式不同,但都是通过仪式来庆祝和祈福。
傩礼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未知的共同态度。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文化视野和语言表达能力。
1.
【傩】
(形声。从人,难声。本义:步行有节度)。
同本义。
【引证】
《诗·卫风·竹竿》-巧笑之傩,佩玉之傩。
2.
【礼】
(会意。从示,从豊(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 《虞书》。马注:“吉、凶、军、兵、嘉也。”-脩五礼。 、 《礼记·王制》-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大戴礼记·本命》-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 、 清·周容《芋老人传》-邀见讲钧礼。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设九宾礼于廷。
【组词】
礼神、 礼祠、 礼诵、 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