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05: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05:21
受爵: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接受爵位,即被授予贵族头衔。在封建社会中,爵位是一种荣誉称号,通常由君主授予,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受爵”可能出现在描述历史或贵族生活的场景中,如描述某位英雄或功臣被国王授予爵位的情节。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贵族制度时可能会提及。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社会学和法律学等领域,“受爵”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封建制度中的爵位授予过程。
同义词:封爵、授爵、赐爵 反义词:削爵、废爵(指剥夺爵位)
词源:“受爵”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受”意为接受,“爵”指爵位。 演变: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但在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仍有所保留。
在封建社会中,受爵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代表着个人或家族的地位提升。这种制度在欧洲尤为盛行,如英国的公爵、侯爵等爵位。
情感反应:受爵往往给人以荣誉、尊贵和权力的联想。 联想:想到受爵,可能会联想到华丽的典礼、贵族的服饰和庄重的仪式。
在历史小说阅读中,我曾遇到过描述受爵仪式的场景,这些描写让我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金色的殿堂,
他受爵为王,
荣耀的光环,
照亮了古老的墙。
视觉联想:受爵可能让人联想到宫殿、华服和金色的徽章。 听觉联想:可能包括庄严的号角声和宣读爵位证书的庄严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授予贵族头衔的制度和词汇各不相同。例如,日本的“公家”和“武家”制度,以及相应的“公卿”和“武士”头衔。
“受爵”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使用较少,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封建社会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以及它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专业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语言的精确性和表达能力。
1.
【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受,相付也。 、 《周礼·天官·司书》-受其币。 、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妇拜受爵。 、 《周礼·司干》。注:“取藏之。”-则受之。 、 《仪礼·丧服》。注:“犹承也。”-受以小功衰。 、 《国语·楚语》。注:“承也。”-颛顼受之。 、 《管子·海南》-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组词】
受茶、 受宫厅、 受法、 受事、 受册、 受祉、 受胙
2.
【爵】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古代饮酒器。本义:古代酒器。青铜制)。
盛酒的礼器,形似雀,青铜制,有流、两柱、三足,用以温酒或盛酒,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
【引证】
《说文》-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 、 《仪礼·特牲礼》-实二爵。 、 《仪礼·明堂位》-殷以斝,周以爵。 、 《诗·大雅·行苇》-洗爵奠斝。 、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虢公请器,王与之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