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18: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18:12
树冠:树冠是指树木的上部结构,由树枝和树叶组成,通常是树木最显眼的部分。它是树木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也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
树冠一词源自拉丁语“corona”,意为“王冠”或“花冠”。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是“canopy”,最初指帐篷或遮盖物,后来扩展到指树冠。
在许多文化中,树冠被视为生命和繁荣的象征。例如,在印度教中,菩提树的树冠被认为具有神圣的意义。
树冠常让人联想到宁静、自然和庇护。它给人一种安全感,仿佛是大自然提供的遮蔽所。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家附近公园里的大树冠是我和朋友们玩耍的理想场所,那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无尽的夏日乐趣。
在诗歌中,树冠可以被描绘为“绿色的天篷,遮蔽着大地,为疲惫的旅人提供阴凉”。
想象一片茂密的树冠,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鸟儿在枝头歌唱,这样的场景不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还有听觉上的和谐。
在日语中,树冠被称为“樹冠”(じゅかん),在德语中是“Kronen”,在法语中是“couronne”,这些词汇都保留了树冠作为树木顶部结构的基本含义。
树冠不仅是树木的物理结构,也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词汇,也加深了我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
1.
【树】
(形声。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树,生植之总名。 、 《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 、 《国语·晋语》。注:“树木也。”-夫坚树在始。 、 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地道敏树。 、 《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组词】
树事、 树杨、 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2.
【冠】
戴;戴帽子。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组词】
沐猴而冠;冠带、 冠巾、 冠狗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引证】
《史记·萧相国世家》-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组词】
冠带医生、 冠首、 冠绝、 冠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