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08: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08:46
“折戾”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折”和“戾”。在现代汉语中,“折”通常表示弯曲、断裂或损失,而“戾”则有违背、扭曲或暴戾的意思。结合起来,“折戾”可以理解为行为或态度上的扭曲、违背常规或道德。
在文学作品中,“折戾”可能用来形容人物的性格或行为,暗示其偏离正道或道德规范。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伦理学,可能会用来描述异常或不正常的行为模式。
“折戾”的词源较为复杂,涉及古代汉语的用法和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可能有所演变,但基本保持了扭曲和违背的内涵。
在**传统文化中,“折戾”可能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相对立,强调行为的适度与和谐。在现代社会,这个词可能用来批判那些违背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
“折戾”这个词给人一种负面和不稳定的情感反应,可能联想到冲突、矛盾和不安。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折戾”这个词,但在分析文学作品或讨论社会现象时,它是一个有力的描述工具。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折戾的岁月里,心灵如扭曲的树,挣扎着寻找光明。”
视觉上,“折戾”可能让人联想到扭曲的线条或形状;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不和谐的音乐或噪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perverse”或“distorted”可以传达相似的含义。
“折戾”是一个富有深度的词汇,能够准确描述那些偏离正道的行为或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批判性分析和文学创作中。
1.
【折】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易·丰》-折其右肱。 、 《易·说卦》-兑为毁折。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 、 《周礼·疡医》-折疡之祝药。 、 《仪礼·特牲礼》-设折俎。 、 《左传·哀公元年》-无折骨。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领而死。 、 《淮南子·人间训》-堕而折期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折。 、 《汉书·李广苏建传》-触柱折辕。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组词】
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 折伐、 折首、 折脚铛、 折齿
2.
【辕】
(形声。从车,袁声。本义:车辕子,车前驾牲口的直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大车、柏车、羊车皆左右两木,曰辕,其形直。一牛在辕间;田车、兵车、乘车皆居中。一木穹隆而上,曰辀,其形曲。-辕,辀也。 、 《考工记·辀人》-今夫大车之辕挚,谓辕卑也。 、 《周礼·考工记·车人》-凡为辕,三其轮崇。 、 《左传·宣公十二年》-令尹南辕返旆。
【组词】
辕轭(车前驾牲口的直木和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借指车子)辕缚(指辂木因其缚于辕上,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