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8: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8:47
词汇“畏路”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畏”意味着害怕或恐惧,“路”则指的是道路或路径。因此,“畏路”可以理解为对道路或路径的恐惧。
“畏路”的字面意思是对道路的恐惧。这可能涉及到对旅途中未知的恐惧,或者是对特定道路的恐惧,如狭窄、危险或不熟悉的道路。
由于“畏路”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主人公对未知旅程的恐惧,或者是对生活中挑战的畏惧。
“畏路”的词源较为直接,由“畏”和“路”两个基本汉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更为常见,但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类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
在**传统文化中,道路往往象征着人生旅程,因此“畏路”可能与对人生挑战的恐惧有关。在现代社会,这类词汇可能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或特定的语境中。
“畏路”可能让人联想到冒险、挑战和勇气。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未知的好奇和对克服困难的渴望。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在规划旅行或面对生活中的新挑战时,感受到“畏路”的情绪。例如,第一次独自旅行时,可能会对未知的道路感到恐惧。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畏路”来表达对未知旅程的情感:
心中畏路,脚下征程,
每一步,都是对未知的探寻。
勇气在胸,恐惧在心,
走过畏路,方见光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条蜿蜒的山路,两侧是陡峭的悬崖,这样的场景可能会引发“畏路”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声、脚步声和心跳声,共同构成一种紧张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畏路”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和表达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和短语来传达。
“畏路”作为一个不太常用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相对有限。然而,它能够很好地表达对道路或旅程的恐惧,这在文学创作和个人表达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类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路】
(形声。从足,各声。本义: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路,道也。 、 《尔雅》-路,途也。 、 《周礼·地官》。注:“途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诗·郑风·遵大路》-遵彼大路兮。 、 《易·说卦》-艮为径路。 、 陶潜《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
【组词】
路奠、 路赆、 路引、 路歧、 路次、 路村、 路票、 路货、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