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2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26:05
词汇“畏谨”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畏”和“谨”。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畏谨”进行深入分析。
“畏谨”字面意思是指因敬畏而谨慎小心。其中,“畏”表示敬畏、害怕,“谨”表示谨慎、小心。结合起来,“畏谨”描述的是一种因敬畏而产生的谨慎态度或行为。
“畏”和“谨”都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词汇。“畏”源自甲骨文,最初表示害怕、敬畏;“谨”则表示谨慎、小心。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畏谨”这一词汇,其含义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畏谨”体现了对权威和神圣事物的尊重。在儒家文化中,对长辈和师长的敬畏是一种美德,而“畏谨”正是这种美德的体现。
“畏谨”给人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对权威的尊重和对规则的遵守,同时也可能让人感到一种压力和束缚。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每次上课都表现出一种畏谨的态度,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教学的认真。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畏谨”来表达对自然或历史的敬畏:
山川巍峨,心生畏谨,
历史长河,敬畏不已。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everential”(表示尊敬的)或“circumspect”(表示谨慎的),它们在表达对权威或神圣事物的敬畏和谨慎态度上与“畏谨”有相似之处。
“畏谨”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态度,还反映了人们对权威和神圣事物的尊重。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畏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态度。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谨】
(形声。从言,堇(qín)声。本义:谨慎,小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谨,慎也。 、 《诗·大雅·民劳》-以谨无良。 、 、 《荀子·王制》-谨畜藏。 、 《楚辞·怀沙》-谨厚以为厚。 、 《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谨食之。 、 清·张廷玉《明史》-不自谨惜。 、 清·刘开《问说》-谨护其失。
【组词】
谨畏、 谨肃、 谨言、 谨厚、 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