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2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20:50
坐山观虎斗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坐在山上观看两只**争斗。基本含义是指旁观者不参与其中,而是从旁观察或等待事情的发展,通常带有一定的消极或中立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的策略或心态,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坐观曹操与孙权相争。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某人在冲突或竞争中保持中立或不介入的态度。在专业领域,如商业或政治,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某个实体在竞争中保持观望态度,等待最佳时机介入。
同义词:隔岸观火、袖手旁观 反义词:积极参与、挺身而出
同义词如“隔岸观火”也表达了旁观而不介入的意思,但“坐山观虎斗”更强调了从中获益的可能性。反义词则表达了积极介入的态度。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观察**争斗的场景。在古代文学和历史记载中,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至今仍保留其原始意义。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策略和智慧,尤其是在复杂的政治或商业环境中。它反映了人对于策略和时机把握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以冷静、策略性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深思熟虑和等待最佳时机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冲突或竞争时,保持冷静和策略性,不急于介入,而是等待最佳时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坐山观虎斗,静待风云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坐在山巅,俯瞰下方两只激烈争斗的场景。听觉上,可能联想到的咆哮声和山谷的回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atch from the sidelines”或“wait and see”,但这些表达没有“坐山观虎斗”那种策略性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坐山观虎斗”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旁观态度的词汇,更是一种策略和智慧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
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时,我们要耐心劝解,决不能~。
1.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
2.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3.
【观】
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同“阙”。
【引证】
《尔雅·释宫》郭璞注:“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观谓之阙。 、 《礼记·礼运》-出游于观之上。 、 《后汉书·班固传·典引》-是以凤凰来信,集羽族于观阙,肉角驯毛宗于外囿。
【组词】
观阙、 观魏
台榭。
【引证】
《左传·哀公元年》-宫室不观,舟车不饰。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组词】
观台、 观榭、 观阁
4. 【虎】 [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
5.
【斗】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怒发对打形。本义:搏斗)。
搏斗;引申为战斗。
【引证】
《说文》。按,争也。-鬥,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 、 《古考经说》-二士对戟为鬥。 、 《说文》。按,相接之意。-鬥,遇也。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投身大敌,与之扑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