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1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16:01
心膂股肱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心”、“膂”、“股”、“肱”。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心脏、脊骨、大腿和胳膊,通常用来比喻重要的部分或关键的支持者。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较少直接使用,更多是在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出现,用以形容某人或某物在整体中的核心地位或重要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心膂股肱 常用来形容君主的得力助手或国家的支柱,如“他是国家的膂股之臣”。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不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更现代的表达方式,如“核心成员”或“关键人物”。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这个成语可能会被用来分析历史人物的角色和影响。
心膂股肱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学术语境中仍然保留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膂股肱 强调了个人在集体中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在封建社会,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忠诚的臣子或重要的官员,他们被视为国家的支柱。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稳重和权威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伟大贡献。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人们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责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团队合作或组织结构时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不可或缺的成员。例如,在回顾一个成功项目时,我会说:“他是我们项目的心膂股肱,他的贡献至关重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心膂股肱,支撑着天地的脊梁, 在风雨中,他们是最坚实的墙。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的贤臣站在宫殿前,他的身影坚定而庄严,这便是心膂股肱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宫廷的音乐,那种庄严而深沉的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ackbone”或“pillar”,用来形容一个组织或社会中的关键支持者。这些词汇在英语文化中同样传达了重要性和稳定性。
心膂股肱 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不频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不仅能够丰富我的语言表达,还能让我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
皇上以~寄之内阁诸臣,徒以票拟四五字了宰相事业,皇上纵不谴责,清夜扪心,恐有难以自慰者。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膂】
(形声。从肉,旅声。本义:脊梁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膂,篆文吕从肉,从旅。 、 《书·君牙》-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 、 《文选·庾亮让中书令表》注引贾逵《国语》注:“膂,脊也。”-而使内处心膂,外总兵权。
3.
【股】
(形声。从肉,殳(shū)声。本义:大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股,髀也。 、 《论语·宪问》疏-膝上曰股,膝下曰胫。 、 《战国策·秦策》-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 《史记·酷吏列传》-余皆股栗。 、 《聊斋志异·狼三则》-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
【组词】
股掌、 股弁
4.
【肱】
(形声。从肉,厷(gōng)声。本义: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
同本义 后多引伸泛指洛膊。
【引证】
《说文》。段注:“厷与臂之节曰肘,股与胫之节曰膝。《深衣》支‘胳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注云:‘肘当臂中为节,臂骨上下各二寸。’按:上谓厷,下谓臂匑也。”-肘臂节也。 、 《诗·小雅·元差别》。朱熹集注:“但以手麾之,使来则毕来,使升则既升也。”-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 《论语》-曲肱而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