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17: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17:37
安详恭敬:这个词汇由两个形容词组成,“安详”指的是平静、宁静、没有烦恼的状态,而“恭敬”则表示尊敬、有礼貌的态度。结合起来,“安详恭敬”描述的是一种内心平静同时表现出尊敬和礼貌的状态或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安详恭敬”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性格或行为,如描述一个老人在面对困难时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对外界的尊重。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用来评价某人在特定场合下的表现,例如在葬礼上某人表现出的既平静又尊敬的态度。在专业领域,如**或礼仪指导中,这个词组可能用来指导如何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敬意。
同义词:
反义词:
“安详”源自汉语,意指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恭敬”同样源自汉语,强调的是外在的尊敬和礼貌。这两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安详恭敬”是一种被推崇的道德品质,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中,强调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应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对外的尊重。
这个词组给人以温暖和安慰的感觉,联想到和谐的社会关系和内心的平和。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和尊重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参加长辈的葬礼时,看到家人以安详恭敬的态度处理后事,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个词组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晨曦的微光中,他以安详恭敬的心,迎接每一个新的日子。”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位老人在静谧的花园中缓缓行走,脸上带着平和的微笑。听觉上,可能是轻柔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宁静和尊敬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erene and respectful”,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传达了相似的情感和态度。
“安详恭敬”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理想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反映了个人内心的平和与修养。在学*语言和理解文化时,这个词组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应用的机会。
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
这谭孝移平日仰娄潜斋为人端方,已是十分要请;见了娄潜斋家学生~,又动了桥梓同往之意。
1.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
2.
【详】
(形声。从言,羊声。本义:审察,审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详,审议也。 、 《书·吕刑》。郑注:“审察之也。”-度作详刑,以诘四方。 、 《红楼梦》-凤姐详情度理,说:“他们必不敢多说一句话。” 、 《三国演义》-愿明上详之。
【组词】
详允、 详当、 详阅
3.
【恭】
(形声。从心,共声。本义:恭敬,谦逊有礼)。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 、 《尔雅》-恭,敬也。 、 《礼记·曲礼上》疏-何胤云,在貌为恭,在心为敬,何之所说,从多举也。 、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执辔愈恭。
【组词】
恭默、 恭倨、 恭恪、 恭敬、 恭和、 恭逢其盛、 恭素
4.
【敬】
(会意。从攴(pū),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jí),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敬,肃也。 、 《礼记·曲礼》。注:“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毋不敬何允。 、 《礼记·少仪》-宾客主恭,祭祀主敬。 、 《仪礼·聘礼》-入门主敬,升堂主慎。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敬德之聚也。 、 《战国策·赵策》-敬诺。 、 《史记·陈涉世家》-敬受命。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敬进如姬。 、 唐·李朝威《柳毅传》-敬闻命关。
【组词】
敬让、 敬诚缉熙、 敬身、 敬慎